深圳如何用三年时间构建"数字天空"新基建?
来源:
|
作者:communications-100
|
发布时间: 2025-10-03
|
73 次浏览
|
分享到:
泰斗微电子**亮相的技术和产品得到了许多权威专家和行业人士的肯定 和赞许,也标志着泰斗已步入了北斗导航芯片和技术方案主流供应商的行列。
深圳今年7月31日出台的《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(2024-2026年)》不仅是城市发展规划,更对国内低空经济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。从低空领域视角看,该方案展现出显著的前瞻性和系统性,其成功实施将对全国低空经济发展产生示范效应。
深圳方案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技术路线的完整性。提出的"一网、一平台、多廊道、N枢纽"架构,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低空运行生态系统。
通信导航监视网(CNS网)的建设采用5G-A+北斗的融合方案,这是当前最可靠的技术路径。5G-A网络提供高带宽、低时延的通信能力,而北斗系统确保精准定位和授时。这种双重保障机制能够满足未来高密度、高复杂度的低空运行需求。智慧管理平台的设计理念尤为先进。该平台本质上是一个"数字天空"的操作系统,不仅要处理空域管理、飞行计划等传统功能,还要集成气象服务、能源调度、应急响应等扩展功能。这种一体化设计避免了后期系统集成的困难,体现了方案制定者的远见。
从实施角度看,方案采用了分阶段推进策略,这是符合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律的。但每个阶段都面临独特挑战:
2024年的启动阶段主要面临标准统一问题。低空基础设施涉及多个技术领域,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、通信协议和安全标准。这需要政府强有力协调,避免各企业自建体系导致互操作性问题。
2025年的攻坚阶段将面临空域整合挑战。深圳空域繁忙,军民合用空域协调复杂。如何在不影响现有航空运输的前提下,开辟低空航路,需要精细化的空域管理和先进的冲突解决机制。
2026年的完善阶段则需要解决规模化运营问题。当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后,如何吸引足够多的运营主体,形成良性商业循环,是决定项目长期可持续性的关键。
对上游制造业而言,基础设施的完善将直接刺激无人机、eVTOL等航空器的研发和生产。特别是对深圳本土企业如大疆、丰翼科技等,提供了难得的应用场景和测试环境。
中游运营服务企业将是最大受益者。完善的起降网络和航路系统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,使得城市物流、应急医疗、航空测绘等服务的商业化成为可能。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将出现一批基于低空基础设施的新兴服务企业。
下游应用领域将迎来创新爆发。除了已知的物流配送,低空基础设施还将赋能智慧城市管理、环境监测、媒体拍摄等多个领域,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生态。
从专业角度看,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风险点:
安全冗余设计至关重要。低空飞行器在城市上空运行,必须建立多重安全保障机制。除了技术上的冗余设计,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响应体系。
隐私保护问题不容忽视。低空监视系统必然涉及数据采集,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保护市民隐私,需要制定明确的数据使用规则和监管机制。
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是长期挑战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,需要设计合理的收费机制和商业模式,确保项目的财务可行性。
深圳方案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可复制性和可扩展性。其技术架构、管理模式和商业机制的设计,为其他城市提供了重要参考。特别是"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"的实施原则,平衡了公共安全与商业创新,这一经验值得全国推广。
从更宏观视角看,深圳低空基建方案是中国新基建战略在垂直领域的深化实践。它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,更是数字基础设施向三维空间的延伸,代表了未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。
深圳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技术路线合理、实施路径清晰、产业影响深远。作为行业专家,我们认为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、灵活的监管机制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如果实施顺利,深圳有望在2026年建成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低空经济示范区,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实践经验。
需要注意的是,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持续协作。我们期待深圳方案能够顺利实施,并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航道。